課程本位評量是種非正式評量,在每次上課以直接觀察和直接紀錄學生在學校課程中進步的情形,了解學生對於教材是否達到標準的程度,決定學生的需求,並以之作為教師教學決定的依據。
一、流暢性取向
這種評量模式旨在於直接測量學生的進步情形,作為教師長期觀察與修正教學的依據。這種測量著重於評量速率,測量結果顯示個人在單位時間內正確反應的次數,如某位學生在 1 分鐘時間內答對了 20 題數學計算題。
二、正確性取向
這種評量模式目的在於檢視教材內容對於個別學生的難易程度,作為挑選教材和分組教學的依據,此一模式著重在於計算比例,例如答對題數相對於答錯題數的比例、答對題數相對於總題數的百分比(如小傑在語文測試中答對了50%的題目)。這是學校教師最常使用,也是最熟悉的方法。
三、標準參照取向
這種評量模式目的是以學生在具有順序性之課程目標上的表現,來作為教師設計教學的參考,此種模式是先將課程中所要教的技能,按照難易程度或教學的先後順序予以排列,然後為每一項技能寫出相對應的行為目標,接著再根據行為目標來編選試題,同時擬定可以接受的表現水準。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在試題上的表現,判斷其是否精熟每項學習目標
監測學生進步情形,下列何種方法較佳?
(A) 檔案評量
(B) 標準化測驗
(C) 課程本位評量
(D) 課堂隨機測驗
在教學時,逐步調整提供協助的量,以瞭解學生真正最佳的發展,是屬於列哪一種評量?
(A) 課程本位評量
(B) 能力本位評量
(C)形成性評量
(D)動態評量
持續重複的評量學生在該學期學習的目標技能之表現,是屬於列哪一種評量?
(A)檔案評量
(B)過程評量
(C)課程本位評量
(D)能力本位評量
根據學習課程內容評定學生學習的起點行為和學習效果,以瞭解學生進步的情形,稱為:
(A)生態評量
(B)課程本位評量
(C)功能評量
(D)非歧視的評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