區分性教學(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)是指教師教學時,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需求,調整課程和評量內容與方式,請問下列特性敘述何者不正確?
(A)教學過程重視學生學習主體性,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。
(B)學生學習內容、方式和時間,均可視學生需求、能力和興趣調整。
(C)依學生能力和程度不同,依個別方式進行教學循序漸進。
(D)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從事多方面嘗試,對學生學習成效而言具有挑戰性。
教甄◆學前特教組- 105 年 - 屏東縣105學年度國民小學暨幼兒園教師甄選-學前特教科目#53637
區分性教學以學生為中心,根據每位學生需求,在教學內容、教學程序及教學結果上讓每位學生能夠有效學習。
1. 教學內容:強調批判性與創造性的思考方式,重視學以致用。
2. 教學方式:
(1)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學習策略,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教學進度。
(2)評估學生發展的層次、興趣和學習方式,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,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。
(3)依據學生興趣,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學生選擇學習活動。
3. 教材:依據學生需求與能力,選擇不同的教材並且調整學習目標。
4. 評量方式: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,包括與學生的談話、課堂討論、對學生的工作觀察或是正式的評量。
針對傳統式教學的缺失作一些必要的調整,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同時在課堂上學到適合他們能力的學習內容。
根據(Tomlinson,1999;Winebrenner,1992)發現在學校時實施區分性教學是複雜、費時且難以推動。因為此方法需要:
(一)教師非常的精熟他們的課程。
(二)教師需要廣泛的教學策略與知識幫助學生、教師與課程間找到最合適的方法。
(三)區分性教學在前置評估與事後的記錄也是頗為耗時的。
(四)需要結構化的教室管理和教學察覺與關注於每位學生的需求。
區分性教學的方法
由於每種教學都有其相關的實行方法,當然區分性教學也不例外。Glisan(1993)、Nordlund(2003)和Tomlinson(1999)全都認為區分性教學是允許每位學生能夠思考、學習適合的課業水準和提供學生選擇機會。因此,區分性教學的教學方式也著重於上述層面,其中區分性教學也有其要把握住的原則,以下便列出原則的要點:
(一)質重於量:區分性並不是給一些學生增加學習負擔,而給另一些學生減少學習負擔,如果較優異的學生覺得寫一份作業很輕鬆寫意,那再多給一份作業便無意義,必須清楚了解這些優異學習者優於他人之處,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需要「質」的部份。
(二)適當的期望:不斷的提高期望的水準,讓優異學生可以和自己潛在的能力競爭,另外,當提高對學生的期望時,也要提供足夠的支援讓學生能夠達到目標。
(三)以學生為中心:課程對學生而言必須是有意義的、有趣的,當學生能發現課程的迷人之處時,學習經驗才是有效的。
(四)適當的評量:教學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到學生的需求,包括與學生的談話、課堂討論、對學生的工作觀察或是正式的評量,必須透過多樣化的方式,評估學生發展的層次、興趣和學習方式,才能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,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。
(五)彈性的分組:當全班都做同樣的活動或分享討論時,可以建立通識的知識,得到溝通的感覺,而一些特別的小組或個人學習,也能讓學生得到不同的學習經驗,所以區分性課程強調彈性的分組。